入圍門檻增至270.23億元,資產總額共計51.15萬億元,361家企業的營業收入較上年增長……近日,全國工商聯發布“2025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和《2025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
位于民營經濟頭部的500強企業,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質量。一個個亮眼的數據,不僅反映了民營企業規模的持續壯大,更折射出我國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內需市場的持續激活與就業質量的穩步提升。
從分析報告看,民營企業500強的含“新”量持續提升。民營企業500強中,72%的企業屬第二產業、66.4%的企業來自制造業。制造業依然是民營經濟的堅實脊梁,但其內涵已發生變化。如今的民營制造業,早已擺脫“低附加值”的標簽,成為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度融合、雙向賦能的核心戰場。無論是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還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領域,處處都能看到民營企業500強深耕創新的身影。這些企業不斷激發向“新”提“質”的動力,以創新力賦能生產力。這一發展態勢,正是我國產業體系從“大而全”向“強而精”跨越的生動注腳。
民營企業已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這背后離不開政策強有力的支持。從出臺實施民營經濟促進法,到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亮相,再到多地發布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行動計劃……一系列政策精準發力,為民營企業發展鋪路架橋。同時,民營企業也積極“向內求索”,深耕創新內核。分析報告顯示,民營企業500強中實際填報企業的研發費用總額1.13萬億元,研發人員總數115.17萬人,平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77%。政策穩定預期、提振信心,廣大企業以“新”求變、開拓空間,政企良性互動,共同做強內需主引擎,不斷夯實經濟發展根基。
民營企業作為吸納就業的絕對主力,其發展模式的轉變勾勒了就業市場的未來圖景。隨著民營企業加速技術升級,它們提供的就業崗位不再局限于數量,而更在于質量和未來潛力。例如,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在催生智能運維、綠色低碳技術等新崗位的同時,也在重塑生產制造、客戶服務等傳統崗位。這需要勞動者主動更新知識儲備、掌握新技能,而“技能與崗位”的動態適配,也有利于保障就業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奮楫者先,創新者強。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民營企業500強始終堅守主業、做強實業,整體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企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這不僅是民營經濟韌性的生動體現,更折射出中國經濟的蓬勃活力與深厚潛力。同時也需理性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民營企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需進一步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發展信心,心無旁騖辦好自己的事,在深耕領域中持續突破。期待以“500強”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在廣闊前景中大顯身手,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澎湃的動能。(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