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三晉大地,雁門關外的種養循環基地里秸稈變廢為寶,呂梁山深處的文旅村落中游客絡繹不絕,全省高標準農田里滿是豐收在望的景象。
近年來,我省牢牢把握“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這一核心路徑,在產業共融、生態共建、服務共享三大領域持續發力,讓城市現代要素與鄉村特色資源高效對接,繪就一幅共生共榮的城鄉融合新畫卷。
產業共融 城鄉經濟雙向賦能
產業是城鄉融合的“壓艙石”。我省立足農業資源稟賦與工業基礎優勢,出臺《山西省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方案(2025—2029年)》《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等文件,通過頂層設計推動城鄉產業深度對接,形成“城帶鄉、鄉促城”的發展新格局。
在糧食安全領域,我省將糧食任務細化到市、落實到田。2024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達4727.4萬畝,總產量293.74億斤,超額完成國家任務;同時在20個縣開展整建制單產提升行動,支持1187個糧油規模種植主體突破產能,創建玉米噸糧田50萬畝、水肥一體化農田130余萬畝,實現畝均增產10%以上,為城鄉融合筑牢糧食安全底線。
在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中,“企業+基地+農戶”發展模式與政府配套政策形成合力。朔州市朔城區甘源種植專業合作社成功實現從傳統玉米種植到千畝彩椒產業園的轉型。政府不僅為合作社扶持建設彩椒培育中心、分選中心和恒溫冷庫,還搭建冷鏈物流網絡,串聯城區陶瓷產業園、物流園區,助力彩椒遠銷北京、上海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以前種玉米,一畝地年收入也就千把塊?,F在跟著合作社種彩椒,不僅有技術指導,還不愁銷路,一畝地能掙兩三萬!”正在包裝彩椒的朔城區神西村村民劉妙笑著說。如今,該合作社已帶動周邊25個村850人就近就業,年支付工資2380多萬元,人均年增收2.8萬元。城市銷售渠道為鄉村產業打開市場,鄉村優質農產品也豐富了城市“菜籃子”,實現城鄉產業互利。
文旅產業成為連接城鄉的“新紐帶”。我省有條件的鄉村通過“村集體+企業+農戶”模式,盤活閑置資源,推動服務業在鄉村落地扎根。呂梁市離石區王營莊文旅科創小鎮依托政策扶持,將閑置土地改造為集氣膜滑冰館、科創研學館于一體的農文旅融合項目,今年2月成功舉辦中國冰壺聯賽,吸引大量城市游客;中陽縣弓陽村借助棋盤山南麓生態優勢,打造露營基地與特色民宿,帶動全村人均年純收入達2.2萬元;孝義市臨水村深挖“中國傳統古村落”資源,引入文旅集團打造“臨水面食小鎮”,去年重要節日期間接待游客6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80萬元。這些項目既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閑好去處,也讓鄉村群眾吃上“旅游飯”,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生態共建 城鄉綠色協同發展
生態是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城鄉融合的重要支撐。我省以制度創新為抓手,出臺生態治理與資源循環利用相關政策,推動城鄉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成果共享,讓鄉村綠水青山成為城市“生態后花園”,城市環保技術助力鄉村生態改善。
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朔州市的“變廢為寶”模式成為我省典范。應縣華新燃氣集團同輝生物質能源公司的生物質能源循環利用項目,得益于省政府對清潔能源與生態治理的政策支持,每天可處理當地2.6萬頭奶牛產生的糞污,年產生物天然氣460萬立方米,這些天然氣直供應縣陶瓷產業園,替代傳統能源;項目副產品沼渣用作牛床墊料、沼液作為天然有機肥,覆蓋30萬畝農田,使化肥用量減少15%,幫助農民每畝增收減支150元。此外,朔州市駿寶宸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政府引導下,與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合作推廣優質飼草種植技術,去年收儲秸稈3.5萬噸,通過“草—畜—肥—田—糧”種養循環模式,既解決了秸稈焚燒污染問題,又為養殖業提供了飼料,實現城鄉生態良性互動。
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讓鄉村“顏值”與“價值”雙提升。我省統籌31億元資金,用于360個精品示范村、2680個提檔升級村建設。朔州市沙塄河鄉東官井村通過“黨建引領、全民參與”模式,劃分15個網格并配備保潔員,推行垃圾分類處理與環境衛生評比,實現從“臟亂差”到“潔凈美”的蛻變。截至2024年,朔州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達98%,完成116個行政村的污水治理。呂梁市在鄉村旅游重點村建設中同步推進生態保護,弓陽村打造民宿時嚴格保護山林植被,臨水村改造古村落時既保留傳統風貌,又完善污水、垃圾處理設施,讓鄉村成為城市周邊重要的生態屏障。
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耕地質量提升舉措,為城鄉生態融合夯實基礎。2024年,我省將高標準農田畝均財政投入標準提高至新建3000元、改造提升2500元以上,全年建成高標準農田156.56萬畝,新增水澆地60萬畝;同時穩步推進忻府區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縣項目,完成土壤三普10.53萬個樣品的調查采樣。這些舉措既改善了鄉村農業生態環境,也為城市提供了穩定的農產品供給,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服務共享 城鄉資源雙向流動
城鄉融合,關鍵在人。我省聚焦城鄉公共服務差距,出臺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領域專項政策,推動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吸引城市人才向鄉村流動,織密“城鄉互補、雙向流動”的民生保障網。
就業幫扶政策為鄉村勞動力搭建成長平臺。呂梁市“呂梁山護工”品牌自2016年啟動以來,實行“三包五免”政策(免費培訓、免費住宿、免費就業指導,省外待崗期間3天免費食宿)。截至2025年,累計培訓護工10.8萬人,實現就業近9萬人,護工平均月工資6000元,金牌月嫂月薪達1.7萬元,服務范圍遍及全國13個省份31座城市。嵐縣農村婦女郭建麗通過培訓與北京家政公司簽約,她說:“既能掙錢又能實現自我價值。”從全省層面看,2024年我省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10+N”公共就業服務活動,推動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108.64萬人。城市就業市場為鄉村勞動力提供了廣闊空間,鄉村勞動力也為城市服務業注入了活力。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政策讓鄉村居民享受城市級便利。我省在鄉村建設中同步完善基礎設施,朔州市甘源種植專業合作社周邊配套建設道路、水利設施,呂梁市王營莊文旅科創小鎮建設學校、醫療站點,方便村民與就業人員生活。教育領域推動城鄉學?!笆掷帧睅头?,共享教學資源;醫療領域建立城市醫院與鄉村衛生院醫聯體,開展遠程診療,讓鄉村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專家號。2024年,省政府統籌31億元用于精品示范村與提檔升級村建設,進一步完善鄉村道路、供水、供電、通信設施,讓鄉村生活品質逐步向城市看齊。
人才政策為城鄉融合注入智力動力。我省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城市人才下鄉,同時大力培育鄉村本土人才。呂梁市中陽縣弓陽村“00后”大學生耿堅強放棄城市工作,回鄉推廣肉牛品種改良,引進58頭優質種公牛,并通過直播分享農牧業知識,成為“網紅新農人”,其家庭農場獲評“省級示范家庭農場”。朔州市駿寶宸公司與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合作,聘請專家團隊駐點指導,培養鄉村技術骨干。2024年,我省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行動,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下的行政村基本“清零”,為鄉村留住人才提供了產業支撐,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成為推動發展的新動能。
從產業聯動筑牢“經濟基石”,到生態共建擦亮“綠色底色”,再到服務共享織密“民生保障網”,我省以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為路徑,用精準政策與扎實舉措打破城鄉界限,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7 當“傳感黑科技”遇見“航天新勢力”:一座老工業城市的“精度”與“高度”傳奇
12 從封閉景區到“城市客廳”!滕王閣景區“還江于民”如何激活文旅新動能?
14 從“圍起來”到“火出圈”!滕王閣“三還于民”,南昌算對這筆賬
15 這座江西小鎮,筆下有萬金
19 破舊老屋圈“新粉”,這個空心村咋就變身江西“阿勒泰”?
28 中國一汽的“雙色奇跡”
34 從“滑雪勝地”到“四季長紅”——“避暑經濟” 激發松花湖“生態文旅”新活力
40 “一根絲”牽起發展新動能
43 從稻菽千重浪到民富產業興 農文旅融合讓黑土地變成“聚寶盆”
45 從邊境小城到文旅勝地 琿春邊境文旅熱潮背后的“流量密碼”
46 非遺藏毯的“新生”
48 花樣鄉村高原“盛放”
56 從鄉村到園區,降碳“文章”這樣寫——浙江推進低碳轉型發展見聞
58 “潮涌”變“綠電”浙江舟山兆瓦級潮 流能發電工程穩定運行超八年
64 來青田,看油茶農的致富路
69 數字賦能長江清理漂浮垃圾
77 福建惠安:鹽堿地上稻香飄
82 一盒牛奶的“碳中和”之旅
86 槐蔭河上新“船”說
87 一塊煤炭的綠色“變形”記
88 中國第一封家書長啥樣?跟著記者一起去云夢縣博物館看看!
91 冬天也能吃上新鮮小龍蝦!湖北潛江“四季有蝦”的科技密碼
99 三星堆文創這樣“圈粉
101 吉他——松滋的產業名片
102 湖北竹山:打造“世界綠松石之都”
103 成都:讓老年人在家門口養老
105 嵐圖汽車:傳統車企積極轉型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