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指出,21世紀的前25年即將以發展中經濟體遭遇本世紀以來最為疲軟的長期增長前景而告終。自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已呈現出逐步放緩的趨勢。與2000年代的5.9%相比,經濟增速在2010年代已降至5.1%,而進入2020年代后,更是進一步放緩至3.5%。
在東亞與太平洋地區,2025年的經濟增速預計將放緩至4.6%,這一趨勢主要受到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影響。盡管中國在政策支持下的經濟增速預計為4.5%,但消費疲軟以及房地產行業低迷依然構成了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相較之下,東亞地區的其他經濟體則表現較強,這主要得益于全球貿易的復蘇、入境旅游的快速增長以及內需的穩步增強。預計這些經濟體在2025年的經濟增速將小幅上升至4.9%,其表現優于疫情初期的水平。
報告指出,高額的債務負擔、低迷的投資與生產率增長,以及不斷攀升的氣候變化成本,構成了阻礙其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自2014年以來,除中國和印度外,發展中經濟體的人均收入增長率平均比發達經濟體低了0.5個百分點,阻礙了發展中國家在縮小收入差距方面所取得的進展。
報告進一步指出,全球政策的不確定性、貿易緊張局勢的升級以及氣候相關自然災害的頻發,是發展中經濟體面臨的主要下行風險。此外,美國和中國的經濟表現對發展中經濟體也具有重要的溢出效應。
世界銀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兼主管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英德米特·吉爾呼吁發展中經濟體采取全面改革。他強調,發展中經濟體應以國內改革為核心,通過強化私人投資、深化貿易合作以及提高資本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來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世行副首席經濟學家阿伊汗·高斯建議,發展中經濟體應采取更加大膽和創新的政策措施,包括深化區域合作、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加強國內宏觀經濟的穩定性,以增強其應對全球不確定性的能力。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報告指出,發展中經濟體仍有望通過政策調整將部分難題轉化為機遇。與此同時,各國應在多邊機構的支持下,加強全球貿易治理,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