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9月1日電(記者于也童)“同學們好!我是馬繼志,我的爺爺是抗日英雄楊靖宇,大家一定很好奇,為什么爺爺叫楊靖宇而我姓馬?這要從1928年的春天說起……”“我是張卓亞,1946年3月9日,我的父親李兆麟為國捐軀!那時的我剛滿一周歲……”
8月31日,一堂特殊的“開學第一課”以全媒體直播的方式在遼寧“云端開講”。直播中,抗日英雄楊靖宇、李兆麟的后代等嘉賓聲情并茂地講述英雄故事,“互聯網+課堂”的創新形式,將“開學第一課”的覆蓋人群放大,成為一堂全社會共同學習的“歷史公開課”。
馬繼志在講述楊靖宇的故事。新華社發
抗日英雄楊靖宇的孫子馬繼志講述的故事,深深打動收看直播的觀眾。“我的父親第一次見到他的父親,是在哈爾濱的東北烈士紀念館中。”馬繼志說,“我們兄妹五人起名為繼光、繼先、繼傳、繼志、繼民,字字都刻著對爺爺未竟之志的傳承。”
抗日戰爭中,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體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奏響了氣吞山河的愛國主義壯歌;直播現場,烈士后代、各界代表的一段段生動演講,讓觀眾為之動容。
“‘一二·九’愛國運動展現了東北大學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學校音樂教師閻述詩被學生們視死如歸的凜然氣概感染,為詩人光未然的《五月的鮮花》譜了曲,這首歌從東北大學迅速傳遍全國,成了家喻戶曉的抗日救亡歌曲。”東北大學校長馮夏庭說。
“聽了一位位前輩的講述,我明白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才換來抗日戰爭的勝利,我想即使很多年以后,我也會記得這堂特殊的‘開學第一課’。”初二學生張靜如說。
記者了解到,遼寧“開學第一課”云直播活動除遼寧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師生在線觀看外,還吸引了大量網民自發觀看,全網直播觀看量達3360萬人次,點贊量超過6000萬。
“將‘開學第一課’搬上互聯網,不但激勵學生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也能讓闊別學校多年的大人們重新了解這段歷史。”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館長孫中華說。
圖為“開學第一課”直播現場。新華社發
“無意間刷到直播,我看得淚流滿面。”45歲的沈陽市民趙鐸說,“正是因為先烈的付出,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這堂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
新華社南寧9月1日電(記者黃凱瑩、陳露緣)新學期來臨,“開學焦慮”再度成為家長圈里的熱議話題。家長的“開學焦慮”從何而來?對孩子會有何影響?又應如何科學化解?且聽專家怎么說。
在南京市鳳凰書城的文具店里,家長帶著孩子挑選文具。新華社發(楊素平 攝)
“家長多操心一點,孩子開學就更順一點”?
對照新學期課程表,幫孩子整理課本和練習冊,一遍又一遍……開學前,廣西南寧市民張筱敏頻繁進出兒女的房間,忙前忙后。張筱敏說,“總感覺,每年都‘關鍵’,想要給孩子最充足的準備才能保障新學年順利開始。”
記者調查發現,許多家長的“開學焦慮”并不比孩子弱。家長們的開學焦慮“收藏”在手機待辦一件件事項中,“預約理發”“午托繳費”等行程密密麻麻排列其中;家長的“購物車”里也透露出焦慮,從餐盒、姓名貼,到書包、錯題本,都要精心挑選。
對此,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雷靈認為,家長在孩子開學前做的一系列積極準備,其本質是通過“可控行為”緩解對未知的擔憂,在合理范圍內具有積極意義。若焦慮超出合理范圍,易對家庭氛圍產生不良影響。
有別于中小學生家長,幼兒園家長的開學焦慮更多源于“分離”。“家長的‘分離焦慮’比孩子更應該關注,家長的‘分離焦慮’可能也會影響孩子。”廣西壯族自治區直屬機關第三幼兒園園長黃煜淇說,幼兒的安全感主要來源于“穩定的親子關系”和“對環境的可控感”。當家長長期處于分離焦慮中,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不信任孩子”的態度,這種態度會讓孩子產生“我做不到”“我需要依賴媽媽”的自我否定,逐漸失去探索新環境的勇氣。
在武漢新華書店水果湖書店內,家長帶著孩子選購學習輔助書籍。新華社發(趙軍 攝)
家長“瞎操心”易為孩子開學“反向賦能”
適度的開學焦慮是家長重視孩子教育、關注孩子成長的體現。然而,多位受訪中小學教師認為,不少家長會陷入“瞎操心”的誤區,反而加重孩子負擔。
廣西南寧市桂雅路小學教師歐陽佳艷稱,一些家長因“對比”滋生出開學焦慮,忽視孩子的個體節奏。比如,拿自家孩子和“鄰居家”孩子對比,說“別人都會,就你還不會”;又如,督促孩子“超前預習”。“每個孩子的適應速度和基礎不同,過度對比會強化孩子‘開學是為了應付競爭’,而非‘探索新事物’的意識,反而削弱學習興趣。”歐陽佳艷說。
雷靈分析說,部分家長將“孩子學習適應難”“學習成績落后”等小概率事件過分放大,本質上是自身內心安全感不足的外在表現;有的家長則將“孩子開學順利”與“自身教育能力”強綁定,擔心因準備不足被貼上“不負責”標簽。還有一些家長在自身面臨工作壓力、生活瑣事時,容易將內心的焦慮感轉嫁到孩子開學這一“具體事件”上,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轉化為對孩子學習、習慣的過度關注。
雷靈提醒,家長過度的開學焦慮具有多方面的潛在危害,易引發親子雙重內耗。從心理層面看,家長的過度焦慮會通過言行傳遞給孩子,導致孩子將“開學”與“壓力”錯誤地“捆綁”,由此可能催生厭學情緒和自我否定,形成“家長焦慮→孩子抵觸→家長更焦慮”的惡性循環。
河北省遵化市文化路街道的小朋友在文具商店選購學習用品。新華社發(劉滿倉 攝)
化焦慮為動力,讓新學期更“可期”
開學注冊當晚,即將踏入小學生涯的劉熙然與父母一同在課桌前包書皮。燈光下,三個人的影子落在書頁上,映出溫馨親子時光里的開學“儀式感”。
“爸爸說,包書皮是他小時候開學前最開心的事!”劉熙然說,同時,父母還分享了不少他們童年時的上學趣事,“聽完以后也感覺想快點回到學校,對新學期充滿了向往。”
雷靈認為,像這樣的親子互動能有效緩解家長與孩子的開學焦慮。與孩子聊開學的期待而非擔憂,用輕松的互動替代對“學習任務”的強調,可以讓親子雙方都能以更平和的心態迎接開學。
“從‘掌控孩子’轉向‘調節自我’,是家長化焦慮為動力的關鍵。”
雷靈建議,一方面,家長應接納 “不完美準備”,同時相信孩子的自我適應能力;另一方面,減少“無效焦慮行為”,尤其是一些多次重復的物品檢查、叮囑等,可轉而通過運動、與其他家長理性交流等方式釋放壓力。
歐陽佳艷等受訪老師則建議,家長應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視角理解開學適應期的狀態,避免用高標準給孩子施壓,同時可通過主動了解班級開學后的教學計劃、課程安排等具體信息,適當減少因“不確定性”而產生的焦慮,但也不用“盡善盡美”,對于開學,家長輕松自如應對也能為孩子樹立從容應對未知的榜樣。
又到一年一度的秋季開學
開學后,在校園、家庭以及社會上
中小學生群體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法律問題
法律又會作出怎樣的回答
讓我們一起來看法官們給出的答案
記者:吳文詡
制圖:姜欣雨
內容支持: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