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維孟秋,暑氣漸消,蒲縣昌平大街附近的建設熱潮卻絲毫不減——一座座嶄新高樓拔地而起,兼具科技美感的建筑外立面、功能豐富的配套設施、相映成趣的濱水綠地,讓這里成為過往群眾矚目的焦點。經過山西建投八建集團建設者700多個日夜的匠心打造,蒲伊西街棚戶區改造項目現已初露芳容,1212戶安置戶期盼已久的“安居夢”即將照進現實。
蒲伊西街改造項目效果圖
該項目總建筑面積27.5萬平方米,涵蓋16棟住宅樓、酒店辦公商業綜合體、老年公寓及黨群辦公樓等多元業態。作為蒲縣重要基礎工程、民生工程,項目建成后將成為集居民服務、商業配套于一體的地標式現代化社區,對于加快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創新施工工藝 攻克技術難題
在商業步行街坡屋面改造工程中,項目團隊創新研發的鋁鎂錳金屬屋面系統,通過材料革新與構造創新,成功攻克了傳統陶土瓦施工的諸多技術瓶頸。該體系由保溫層、雙層TPO防水層、降噪層、直立鎖邊鋁鎂錳金屬板和不銹鋼水槽組成,實現了施工效率、工程質量和后期維護的全面提升。
在施工效率方面,該系統創新采用工廠預制與現場裝配工藝,徹底摒棄傳統濕作業,施工周期縮短30%以上。在工程質量方面,通過直立鎖邊技術實現金屬板自支撐,施工精度精確控制在3毫米以內,有效保障了屋面整體平整度;標準化預制構件與雙層TPO防水體系協同作用,配合一體化排水槽設計,構建起可靠的防水屏障。在后期維護方面,系統整體展現出優異的耐久性能,維護成本降低80%,同時減輕結構荷載達30%。這一創新屋面系統將材料性能與構造技術完美結合,不僅解決了傳統施工效率低、質量難控制、后期維修費用高等難題,更為行業提供了可借鑒的技術參考。
應用數字技術 實現閉環管理
在幕墻施工中,傳統雨棚存在現場拼裝復雜、轉角部位線性不流暢、施工周期長等問題。項目團隊通過BIM技術發現,異形鋁板雨棚若采用分體式安裝,不僅精度難以控制,還會增加現場作業時間。為此,團隊創新采用“一體式雨棚”設計,通過BIM技術進行三維建模和虛擬預拼裝異形鋁板構件,并優化構件分割方案。同時結合AR掃描技術,實現現場安裝數據的實時采集與模型比對,確保施工精度。所有轉角部位在工廠完成整體成型加工,現場直接吊裝,減少60%的現場焊接和調整作業。
蒲伊西街改造項目BIM模型
該技術使雨棚施工周期縮短40%,轉角線性誤差控制在3毫米以內,同時降低材料損耗30%,不僅保障了一體式構件的加工精度,更通過AR掃描實現了“數字孿生”與實體施工的無縫對接,形成“設計—加工—安裝”全流程閉環管理。
優化冬季方案 保證施工質量
項目在冬季施工中面臨低溫影響混凝土養護和施工效率下降的難題。
建設中的蒲伊西街改造項目
為此,項目團隊制訂了冬季項目施工方案,采用“蓄熱法+錯峰作業”模式,保障工程質量和進度。團隊通過全封閉樓體施工、鋪設雙層保溫棉覆蓋門窗洞口,并配置移動式熱風幕機組,確保室內溫度穩定在零度以上;澆筑混凝土后采用電熱毯覆蓋養護,有效保證強度達標。同時,科學組織施工時序,將作業人員分為室內外兩組,低溫時段集中進行管線安裝、砌筑等室內作業,氣溫回升時則開展外立面施工,既避免了極端天氣對施工人員的影響,又提升了整體效率。
這一模式實施效果顯著,混凝土強度檢測合格率保持100%,日均完成工程量較傳統冬季施工提高30%,為春季外立面及市政配套施工預留了充足時間。
科學規劃社區 提升居住品質
項目團隊秉持“共存、共生、共容”的理念,通過系統性的規劃設計,徹底改變了原區域無道路、無綠化、無公共活動場地“三無”的落后面貌,實現了從傳統棚戶區到現代化宜居社區的華麗蛻變。
蒲伊西街改造前
在保留原有社區肌理的基礎上,項目團隊與設計單位協同,科學布局了總長1.5公里的內部道路網絡,新增集中綠地面積達1300平方米,并配套建設了2個社區廣場和5個休閑廣場。在居住功能方面,所有主臥和客廳均實現南向采光,陽臺采用直線形式,建筑空間尺度超常,設有特色空間變化,為居民營造了溫馨舒適的居住環境。配套建設了地下、地上停車位1529個,并預留電動汽車停車位和充電設施;在帶有應急避難場所的集散場地、集中綠地設置備用的電源、水源、排水等必要設施。商業區規劃采用“雙核驅動”模式,南北布局的兩棟商業樓宇內設置了電影院、酒店、寫字樓、會議中心、生鮮超市、精品商店、便民藥店等業態,形成5分鐘便民生活圈,服務半徑覆蓋整個社區。
建設中的蒲伊西街改造項目
項目現已進入裝飾裝修、機電安裝與外圍施工階段。“棚戶區改造后,將給居民帶來諸多實實在在的好處。”項目負責人介紹。各種市政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曾經的臟亂差將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整潔美觀、舒適宜人的環境。居民們將告別舊房,迎來采光充足、通風良好、結構合理,水、電、氣、暖、有線電視等居住配套設施齊全的新房。